编者按:
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,多是大气之人,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,越能心静如水,沉着应对。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,重大事件发生时,不紧张慌乱,不会自乱阵脚,而是情急智生或从容应对。“宠辱不惊,看亭前花开花落。去留无意,望天上云卷云舒”。这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所产生的人生境界,在失意和迷茫时细细品味,会豁然开朗的。
正如《通书九讲》一书中所言:“君子慎动。”
每临大事,要有静气
现在的人盲动很多,豪气一来就冲动,冲动就干不好事。
翁同龢说:“每临大事有静气”;
孔夫子也说“临事而惧”。
我们并非神通广大,社会上的各种因缘自己也未必能掌控,所谓“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”。
那怎么办?
这里有个原则:“动而正,曰道。用而和,曰德。动而正,曰道。”
动,凭什么动?动,一定离不开一个“正”字。
正,有自己的能力范畴,也有良心的自我审核,有社会的道德准则。
念头一动,首先要看是正还是邪,利他的还是利己的。利他的应该没问题,利他的是合于道,而利己的是否合于道就要小心。
不是说不能利己,人还是要为己,但要合道,合生命之道、社会之道、精神之道。
尊重规律,就是尊重生命
人生在世,要学着敬畏规律。
譬如养生,晚上不守子时,很晚还不睡,在自然性上就伤害了自己的生命。
在社会性上动而不正,就会有种种危机,引起种种的麻烦。
举心动念不得其正就容易得精神病、抑郁症。
所以养生也好,社交也好,精神的发动也好,都要放正,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要护持正念。
“用而和,曰德。”和,是和谐,中规中矩、合乎礼节,这一系列称之为“和”。
《中庸》说:
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”
紫禁城有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,这是明清最高权力机关,南面而王的地带,三重大殿都不离“和”字。
和谐,不是强制性,是心肝脾肺肾都健康,眼耳鼻舌身都健康,士农工商三百六十行都健康,才和谐。
君子慎动
一个有德的人行住坐卧无不得体,会让人有温暧感、吉祥感,这个是很高的境界。
如何界定它呢?
“匪仁,匪义,匪礼,匪智,匪信,悉邪矣。”匪,就是“非”。
离开了仁义礼智信的行为,都是邪。“邪动,辱也。”就会自取其辱。
很快会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裁,身败名裂。
“故君子慎动”,作为一个君子一定要好好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于仁义礼智信,是否违背了仁义礼智信。
一定要考量再三,印上要安置一个“警察”。这个“警察”永远不能离岗。要监控我们的所思所想、所作所为,如此才能保证我们一生的平安,才能指引我们一生的路吉祥如意。
所以干事别凭一时冲动,要“慎动”。现在是非那么多,怎么能不慎重?
大家身心名誉都陷在里面,必须慎动,三思而后行。
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
“故为政在人,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。”所以为政在人,道在得人啊。
如果没有人哪有道?没有人哪有政?为政在人就是为政在用人,在用贤人。
“文武之政,布在方策”,首先要有文武之道这么一个政治法统和教化的传承,有着以史为证的经验,有先王之法在那里,然后再为政,这时候为政就在人了。
你用什么样的人?选什么样的人?“取人以身”,人力资源部搞招聘,怎么考察?
这样考试那样考试,笔试面试,看你写的文章,看你的口才,看你的容貌,看你的气度等等,要全面衡量。
当然还要拿事来考察,通过让你做事来考察你的能力,所以说“取人以身”,取人是通过观察他修身的情况、来考察他的综合实力。
那怎么观察这个人修身的情况呢?“修身以道”,修身要看道德,没有道德怎么修身呢?
“修道以仁”,修道的目标在哪里?是仁。
从古至今,我们都希望与仁人君子打交道。如果和你打交道的是仁人君子,那你就有安全感,你把事情交给他会觉得放心,不会揪心。
仁人君子,在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做人的重要标准。
当然,仁人君子是儒家的做人规范,道人就可以不仁嘛,《道德经》里面说: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”
这个视野就更高一点,但是我们不是神仙,也不是佛菩萨,佛菩萨还是要讲慈悲。
我们就是社会上生存的人,我们就是凡夫俗子,要有一个为人的标准,就是以仁为目标。
本文摘自《通书九讲》
冯学成 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