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地铁上读书的,都是什么人
上下班拥挤的地铁上,找一个能安稳站立的地方都很难。但你却在人流间隙中,看到一些正在读书的人。
他们旁若无人地捧着书,外放的洗脑神曲,时而响起的电话铃声,都无法打断他们翻书的节奏。
在讲求快节奏的当下,慢步调的捧书阅读,似乎已成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最后选择。
但这些不时出没在都市地铁的阅读族,又让我们怀疑,如今我们真的不爱读书了吗?这些在地铁上看书的人,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?
在地铁上读书,很另类吗
“标新立意”、“引人关注”、“假文青”,网友们给这些在地铁读书的人贴上了一个又一个标签。甚至还有人认为,在这样拥挤又摇晃的环境中捧书阅读,并不是真的想看书,只是为了“装”。
但其实,在地铁上读书的人,并不另类。
曾有8位美国学者在纽约的15条地铁线上,观察了4461名乘客,记录下他们都在地铁上做什么,统计后发现有14.8%的人会在地铁上看纸书、报纸、杂志[1]。
如果是在信号更差的巴黎地铁上,除掉一些干瞪眼放空的人,看书就是巴黎人在地铁上最常做的事[1]。
地铁上读书已经变得越来越司空见惯 / 视觉中国
在中国地铁上的读书族,也并不觉得自己有多特别。
“我就是单纯把平时在看的书,随手带上地铁继续看。”俊翔每天都要从上海的浦东到浦西上班,一个多小时的路程,他习惯用阅读打发时间,他甚至在地铁上啃完了比字典还厚的《那不勒斯四部曲》。
对于小于来说,地铁阅读也像是一种平日阅读习惯的延续。喜爱阅读的她,总是会在一些别人眼里“不合时宜”的场合阅读。别人在公园野餐放风筝,她却在树下读《奥古斯都》。朋友们在夜店放飞自我,她却中途跑到门口靠着路灯看起了《契诃夫戏剧全集》。
在她眼里,从来没有“适合阅读”和“不适合阅读”的场合,阅读已成了一种如呼吸般的习惯。
无论在何种场合下,阅读都可以给人带来片刻的宁静与享受 / 图虫创意
豆瓣上有一个长期更新的相册,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朱利伟会拍下在地铁上捧书阅读的人,上传到相册中。
镜头中的人,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留着长发抱着吉他的文青,他们就是一群普通人:背着公文包的男子沉醉在《三国演义》的最后几页,差点坐过了站;衣领上别着墨镜的大学生,却看着一本写满了批注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背诵着;两位小朋友在座椅上一起看着《纳尼亚传奇》,交流着书中情节……
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在线调查了2217人,结果显示71.7%的人会在乘坐地铁、公交车、飞机时阅读,其中更是有31%的人是经常会在这些交通工具上看书[2]。
可见许多人都会在地铁上阅读,只是他们更多在用其他设备阅读,不像捧纸质书的人这般显眼。看起来在滑手机的乘客,其实正在读《解忧杂货店》,戴着耳机的乘客,可能也不是在听女团的新歌,而是《平凡的世界》的语音版。
地铁上的乘客会用多种方式阅读,听书也是其中一种 / 图虫创意
阅读对许多人来说,就是一种能随时随地沉浸其中的习惯。还在念大学的君君,会在学校的各个地方阅读。她并不在乎阅读的载体,随身会在包中带上书或阅读器。不管是在教室、自习室、操场,只要有碎片时间,她都会拿出书或阅读器翻一翻,甚至有时候在食堂排队打饭,都会读上两页。
这些在地铁上阅读的人,其实也只是普遍爱阅读的人中的一员。他们只是单纯把对书的热爱也带到地铁中,将阅读习惯延展到各个地方。
现代人,比你想得更爱读书
把书带上地铁的原因很单纯,但地铁阅读给这些人带来的意义,却并不简单。
“地铁上阅读,好像有一种魔力,能把你一整天在工作上的纷扰都过滤掉。”工作了20几年的毛毛姐,每天都会在地铁上阅读。对于她来说,在地铁上读书,就好像进入了书中的平行世界。身体仍置身在拥挤的车厢中,心却可能在《天香》中的晚明士大夫园林中。
这不仅让她觉得通勤不再漫长而枯燥,也能让她放下工作上的焦虑。在地铁上读了书后,她就能把所有的烦恼丢在下班路上,回到家后,她就能更快调整成舒适状态。
下班路上读会书,到家后就能更放松 / 图虫创意
这样的意义,其实对于爱阅读的人来说是共通的。我们以为地铁读书是阅读黄金时代最后的余晖,但其实,阅读仍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需求。
在2009和2010的《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》中,近7成的人认为在当今社会,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重要的[3]。
不只是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,中国的实际阅读人口也一直在增加。2009年时,我国国民中,会通过各种媒介阅读的人刚过七成,而到了2020年,综合阅读率已高达81.3%[3][4]。
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居民,成年人或是未成年人,阅读率都有所提升。尤其是14-17周岁的未成年人,他们课外书的阅读量从2010年的平均9.99本,提升到了13.07本[3][4]。
通过阅读课外书,孩子们收获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丰富知识 / 图虫创意
就连整日被工作填满的打工人,也并没有放弃阅读。根据《2021全国职场人阅读报告》的统计,超过70%的职场人,每月读书的开销超过50元。按图书平均价格换算,职场人每月至少会买一本新书[5]。
即使是有这样较高的阅读率,大部分人仍希望能读更多的书。在调查中,超过七成的人对自己的阅读状况仍不够满意,有37%的人认为自己读的书很少[4]。
这样广泛的阅读需求也可以从图书市场的发展看出。2015年至2019年间,整体图书零售市场一直保持着10%以上的增速[6]。
在疫情期间,人们的阅读兴趣更是进一步增加了。光明日报发布的《阅读大数据报告(第三季)》显示,2020年第一季度图书成交额比2019年同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。尤其是心理学相关书籍的销售额增长最快,疫情时期,更多人在这些能帮你解释困惑的书籍中,寻求心灵慰藉[7]。
现在的人们并没有抛弃书籍,阅读也是他们尝试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。
尤其在工作、生活、疫情压力重重叠加的当下,我们更需要阅读来调节心情。《国民阅读洞察2022》中的调查显示,50.4%的被访者认为阅读对自身焦虑是有缓和效果的,43.9%的被访者希望借助阅读来洗涤心灵[8]。
在上海工作的俊翔,在这段疫情期间,他就是靠阅读来缓解烦闷的居家生活。对于他来说,阅读就是他疫情期间的精神支柱。他有段时间甚至陷入了人生毫无意义的虚无当中,最后,他是在《存在主义心理治疗》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。
精神价值是阅读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/ 图虫创意
总是不分场合阅读的小于,在面对生活上她无法理解的事,也总会去书中寻找出路,“虽然书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人生答案,但它至少能给你提供一种解释。”
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人们仍对阅读有着广泛需求。在压力叠加的当下,我们需要通过阅读,给自己打造能随时躲入的精神空间。
阅读,正变得更多元
我们总以为在短视频、社交媒体当道的现在,人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。但其实阅读带来的精神魅力,仍能时刻打动我们。
现代社会阅读的时间也并没有变少,阅读只是换了一种形式,以更多元的方式回归。
在如今,阅读已成了一个不分地点、形式的延续行为。
我们虽然少了在家阅读的机会,但却利用起了通勤的时间,通勤路上已成了我们的“第二书房”。《国民阅读洞察2022》显示,地铁、公车、飞机等交通工具,是大城市人们最常阅读的场合[8]。
对于上班族来说,通勤的时间常常被用来阅读 / 图虫创意
北上广深的上班族,平均每人要花41分钟通勤。全国36个城市中,有超过1000万人的通勤时间在60分钟以上[9]。
上班族们平日的时间都被工作占据,到了周末,他们也得花大量时间陪伴家人或是参与社交活动。通勤的时间,反倒成了属于自己的整片时间。许多一线大城市的上班族,会利用长时间的通勤时间来阅读,通勤阅读时间甚至占到了他们整体阅读时间的79%[8]。
上班族倾向在通勤时阅读,也和数字阅读率提升有关。中国的数字阅读接触率从2009年的24.6%,攀升至2020年的79%。2020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.29本,高于2019年的2.84本[3][4]。
越来越多人开始用电子产品阅读的同时,人们也并未减弱对纸质图书的喜爱。2020年,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.70本,高于2019年的4.65本[4]。
电子阅读接触率越来越高的同时,人们也并没有减少对纸质书的热爱 / 视觉中国
甚至,大家也不局限于用看的方式,我国有三成以上的成年国民有着听书习惯,听书也成了现今一种新的“阅读”方式[4]。
手机等电子设备,推动了阅读的多元化发展。手机能用图文并茂、影音结合的多样方式展现内容,让阅读的不再局限于文字。这有助于让内容变得更容易理解,并培养人们的阅读兴趣。根据英国国家扫盲信托基金的研究,在让受试儿童接触电子书后,阅读理解困难的人从 14.8% 下降到了6.8%[10]。
有学者曾采用眼动追踪的方法,记录下了20位大学生对不同载体文本的理解状况,实验结果显示,数字化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的文本相比,在理解效果上并没有显著差异[11]。
同时,在手机等电子设备上,我们也可以一边阅读一边评论互动,让阅读不再是私人的体验。
人们对读书的热爱,并没有减弱,它只是换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。阅读不再只是局限在书房中的体验,它延展到了不同地点与形式上。每个人都能在多元的阅读环境中,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。
阅读环境越来越多元,人们可选择的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多样。手机也随之不断变化,顺应着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需求。
像是vivo X Fold,就能很好的满足我们想随时随地"打开书本"的需求。
vivo X Fold采用折叠形态设计,折叠后轻巧的体积,方便让你随身携带,将阅读习惯延伸至地铁、公司、咖啡馆等各个场合。打开手机后,你又能享用8''的超大内屏,感受与平板电脑媲美的阅读体验,更沉浸地进入书中的世界。
有了vivo X Fold,你就能随时随地展开屏幕阅读
vivo X Fold也能满足你的多种功能需求。它的折叠形态能让手机在多角度悬停,在阅读邮件、电子书,或需要输入文字时,你可以悬停手机在合适的角度,摆在桌上,让它变成一个迷你笔记本电脑,一个屏幕观看,在另一个屏幕上打字。
我们能让vivo X Fold悬停在合适角度,一边打字一边浏览内容
同时,vivo X Fold有着4:3.55长宽比的超大内屏,接近传统电脑显示器尺寸,更好地贴合了办公人士的使用习惯。只要三指上滑,就能启动分屏,我们能同时浏览多个信息流,操作分屏在左右两侧的应用,体验更高效的办公模式。
你也不必担心多次开合会产生折痕,影响使用体验。vivo X Fold的航天级浮翼式铰链设计,能让手机在经过30万次的折叠后,折痕依旧控制得很好。
vivo X Fold可以实现左右分屏,让我们同时浏览多个信息流
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,有着折叠形态的vivo X Fold,更好地满足着当代人的多种需求。它既能满足我们高效处理工作的需要,让我们从容跟上快节奏的社会。同时,它又像是一本更轻便的书籍,当你想慢下步调时,你也可以打开它,躲进你的精神避难所中。
我们仍在现代社会寻求精神意义,阅读只是实现的其中一种方式。每个人都在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,打造在日复一日生活中的避世空间。展开vivo X Fold,舒展一下自己,在屏幕上展现的万千世界中,寻找那份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吧。
[1]Lopatovska.I.(2013).Information Behavior Underground: New York City, Paris.Procedia -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.73,224–231.
[2]中国青年报.(2011).调查显示71.7%的人习惯出行期间读书.
[3]卢宏.(2014).近五次我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综述.图书情报知识.157,71-82.
[4]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.(2021).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.出版发行研究.4,19-24.
[5]湛庐文化.(2021).2021全国职场人阅读报告
[6]开卷.(2021).危机与变局——2020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.
[7]光明日报.(2021).阅读大数据报告(第三季).
[8]易观分析.(2022).读书破万“卷”|国民阅读洞察2022.
[9]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.(2020).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
[10]Picton.I.&Clark.C.(2015).The Impact of Ebooks on the Reading Motivation and Reading Skills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:A study of schools using RM Books. National Literacy Trust.
[11]周钰,王娟,陈憬,李永锋.(2015).信息载体影响文本阅读的实证研究 ——基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.中国远程教育.2015,21-80.
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微信编辑 | 十二
❖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❖
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,稿费千字300到800
公众号后台回复“招聘”即可查看。
在地铁上读书的,都是什么人的更多相关文章
- 为什么所有丧尸电影最终人都会战胜丧尸?
文 | 韩松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“环球杂志社”(ID:GlobeMagazine),原文首发于2022年5月4日,原标题为《为什么所有丧尸电影最终人都会战胜丧尸?》。
今年是 ... - 夏日穿搭灵魂,为什么还是T恤和背心?
论衣柜里穿搭频率最高,最不容易过时的,一定是舒适百搭的T恤和背心。别小看这些基础款,它们可是穿搭造型当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剂灵魂调味。 ...
- 真实的魏蜀吴间谍都在干什么?
近日,古装谍战剧《风起陇西》迎来大结局。剧中,蜀汉间谍部门“司闻曹”成员陈恭(陈坤饰)与荀诩(白宇饰),面对天下三分的大势与蜀国内部云波诡谲的朝局,游走于蜀 ...
- 什么样的baby观众才会买账
内娱独一无二的女鬼。 ...
- 在创作《人间杭州》时,吴晓波想了什么?(文末福利)
如果在人间,杭州或许是最好的人间了~ ...
- 什么才是适合初学者的相机?
当我们对摄影开始感兴趣,不想再只局限于用手机拍照,而是想要一台更专业的相机来帮助我们拍出心中想要的画面。问题 ...
- 什么样的副业,才真正适合你?
为了对抗不确定性,发展新技能是一种有效的方式。 ...
- 外面的世界精彩吗 | 在旧金山,人与人之间不必言说的默契是什么?
旧金山说了六句话。 ...
- 李嘉诚杀回内地,什么信号?情感博主做上瘾,任泽平拉上更多大V;富豪老公失联三月,董卿节目延期 || 大只佬
大佬动态,就在这里。 ...
- 两周狂卷5000万粉丝,刘畊宏背后的推手做了什么?
揭秘刘畊宏爆火的背后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