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城市的历史各有曲折和迷人之处,它本质上是情感和欲望的容器。如果在人间,杭州或许是最好的人间了。”

《人间杭州: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》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,或者说,更像是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。他在杭州生活了40年,这座城市塑造了他,如今也给予了他一次叙述的机会。

那么,向来以商业财经作品见长的他,是怎样写出这样一部城市传记的?在写作的过程中,有哪些与过往不同的经历?这部“他至今为止创作得最开心的一部作品”,有多少我们未曾发现的彩蛋呢?

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《人间杭州》背后的故事,看看这片独一无二的人间,是怎样诞生的。


一位极度认真的作者对写作的敬意

这本书诞生于2021年的夏天,是吴晓波用了一个月的时间,闭门创作完成的。

从初稿到终稿,虽然整个创作过程用时非常短,但这次写作并非心血来潮,而是经过了多年的酝酿,过程中经历了反复的用心打磨。

为了写好这本书,动笔之前,吴老师购买并阅读的参考书目多达50部。除了参阅了解大量关于杭州历史的资料,这位似乎过分认真的作者,甚至在阅读参考书的同时,“顺带”找好了书内所有配图的方向。在给编辑的初稿中,其在每一章的开头都罗列了“本章配图说明”,在整个编辑创作过程中,审阅的图片数量达到上千张。

这一摞参考著作的身影也只是吴老师参考书目的一小部分。

在作者看来,每部作品都有它的“命”,《历代经济变革得失》肩负着强烈的使命感,而这部《人间杭州》则是“一次皈依,一场写作上的创新,一件可爱但或许没什么着落的事情”,提到这本书,他最常用的评价就是“这是我目前最舒服、最开心的一次创作”。

相比以往的作品,《人间杭州》更为诗化。

为了这次体裁上的创新,敬业吴自然又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。在全书的50多部参考书目里,有不少是各国文学作家们关于各自城市和国家的创作典范。比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《伊斯坦布尔》、美国作家海明威的《流动的盛宴》、英国作家约翰·伯格的《我们在此相遇》、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《看不见的城市》,等等。

吴老师笑说:“我把所有的文学素养都用在这本书里了,以后可能也不会再写出这样的作品了。”

那么,这部倾注了作者心血的作品,相比文学大家们的城市传记,又有什么不同呢?

最大的区别,在于财经作家与人文作家的视角不一样。在写到大运河时,人文作家们所关注的重点或许是它给杭州人文形态、生活水平带来的变化,但是在作者笔下,他首先将大运河称作“财富之河”,它“肮脏、繁乱却又生生不息”,养成了杭州人“善贾”的天性。

从良渚文明的诞生催生出“城市”的概念,到运河带来生意和财富,再到元代杭州成为世界地图上唯一的中国城市,接着铁路代替运河,杭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归于沉寂,最后在1990年代,以冯根生、宗庆后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宣告了“善贾者”的复活。

翻看新书的目录,不难看出,在人文叙事的背后,隐藏着这座城市商业发展的脉络。


敬业吴的细节把控

在最初的上千张图片中,吴老师最终选用了220多张历代绘画和照片,它们覆盖了各个年代,构成了除文字之外的另外一条叙述线。

这200多张配图中,有一部分是吴老师和助理毛洺为创作此书,专门花了几天时间拍摄的。南宋皇城遗址、西兴古镇、凤凰岭、馒头山、万松书院、九溪陈布雷墓、孤山、河坊街、大塔儿巷、官巷口、耶稣弄、小河直街……从地点上看,几乎跑遍了杭州城。虽然是顶着8月的烈日,但出门放风的吴老师显得“格外享受”,抓拍到“河坊街上的爱马仕香肠”不忘第一时间分享给我们。

河坊街上的爱马仕香肠

第二部分配图,是清末民初的传教士、外国画家拍摄和绘制的照片、水彩画。他们对杭州的好奇和热爱,为我们留下了某些已经消失的场景和风情。

杭州城外的运河和寺院乾隆年间-英国访华使团水彩画

第三部分配图属于“疑难杂症”,它们非常难找,也因此显得尤为珍贵。它们来自各个博物院的馆藏、杭州市投资促进局、西湖博览会博物馆、浙二医院、青春宝和娃哈哈的企业档案室、杭州最早一批摄影记者,等等。全书的图片授权方多达20多个。

最后一部分,是吴老师请蓝狮子·耕耘奇迹的插画师候婷专门手绘的彩绘地图。其中,作为全书开篇的拉页地图——《人间杭州》寻迹图的过程修改稿就达到5次之多。

《人间杭州》寻迹图成品展示

从上千张到200多张,全书的插图花费了近两个半月时间,经历了3轮修改。每一轮,作者都亲自审阅,并给出批注意见(有时候甚至细节到图注该放在什么位置)。

作者对图片的部分批注反馈

本书编辑数了一下,拿到样书后的吴老师一共表扬了3次,最后一次的评价是“这是我目前书里品相最好的一本”。

为了让封面用纸手感和颜色呈现效果兼具,本书的封面打样,一共用了6种不同的纸张。反复比较之后,吴老师最终选择了一款环保纸。

为了让书内插图的形式多样化,本书的版式参考多达30多种。而为了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有更好的图文书阅读体验,装帧采用了线装裸背的形式。

6种不同纸张的封面打样


一袋人间

整个做书过程,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“着魔”状态。因为,当本书的编辑以为图书下厂印刷出版工作就结束了的时候,其又提出——咱要做点新书定制周边。

于是,就有了搭配新书的丝巾与民国风纸袋。

丝巾的灵感来源是书内的“杭州城市手绘地图”,由上海故事进行二次设计与制作,和手绘地图一样,丝巾同样经历了多次改稿和打磨。

吴晓波在活动现场展示丝巾

用来装新书与丝巾的外包装,设计成了一款可以循环利用的民国信封式纸袋。和做书的过程一样,吴老师这次连纸袋都没有放过。纸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其寻找的一张民国时期的信封(据说是搓麻将的时候蹦出的灵感)。敲定这个灵感之后,他还特意手绘了设计示意稿。

在他的细节控之下,这个纸袋最终暗藏了很多彩蛋。有钱镠的诗、丰子恺的画、梁思成的六和塔复原图、苏东坡的字、吴老师的题词、80年代雪后的断桥。而这些彩蛋涉及的人物和场景也一一对应了书中的各个章节。

吴晓波亲自参与设计的纸袋


幕后彩蛋

1

很多年前,吴晓波就想写作这本书了,当时想效仿张岱的《西湖梦寻》写一本《西湖墓寻》,以名人墓背后的故事写作一本关于杭州的断代史。后来有朋友告诉他“写墓的书阴气太重,会折寿”,他才就此改变了创作方向。这倒是应了他在书中的总结:对于杭州和生活于此的人们而言,如果有唯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,那就是“如何好好地活着”。

2

为了契合内容的文艺气质,图书的封面特意参考了一些电影海报,它们是《上帝之手》《一个人的葬礼》《都灵之马》《坂本龙一》,封面定稿之后,暗中观察的编辑发现,吴老师把新书封面悄悄设置成了手机背景图。

3

全书的插图形成了首尾呼应,第一张图是传教士西德尼·甘博的作品,最后一张图是一群好奇的杭州人围着正在街拍的甘博。

4

作者亲自拍摄的照片,并没有全部收录进书中。比如,吴晓波曾在孤山·林和靖墓拍过一张照片,但是他自己觉得这张照片“奇奇怪怪,最好公司里找一个姑娘,穿着汉服去拍摄”,所以本书中的汉服模特其实是本书策划团队的一位编辑姑娘。至于姑娘够不够美,你只有下单之后才能知道了。

《人间杭州: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》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,或者说,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。

跟随作者的讲述,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、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,在一千多年前,就有人用“浮诞”来形容它。它不够废墟化,没有悲壮的屠城史。“偏安”是它的宿命,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。这是一座没有拒绝型人格的城市,它被美景包围,并一直沦陷于此。

对于这座城市,以及曾经或正在生活于此的人们,如果有唯一一个哲学意义上的问题,那就是:如何好好地活着?

以上来源:蓝狮子图书

福利时间


5月17日前,将此文转发到朋友圈并在下方留言,聊一聊“你心目中的杭州”,我们将抽取2位朋友,送出《人间杭州: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》一本。

在创作《人间杭州》时,吴晓波想了什么?(文末福利)的更多相关文章

  1. 她是“树冠女王”,也是勇敢的母亲(文末福利)

    献给可爱、可敬的妈妈们~ ...

  2. 什么才是适合初学者的相机?

    当我们对摄影开始感兴趣,不想再只局限于用手机拍照,而是想要一台更专业的相机来帮助我们拍出心中想要的画面。问题 ...

  3. 什么样的副业,才真正适合你?

    为了对抗不确定性,发展新技能是一种有效的方式。 ...

  4. 外面的世界精彩吗 | 在旧金山,人与人之间不必言说的默契是什么?

    旧金山说了六句话。 ...

  5. 李嘉诚杀回内地,什么信号?情感博主做上瘾,任泽平拉上更多大V;富豪老公失联三月,董卿节目延期 || 大只佬

    大佬动态,就在这里。 ...

  6. 两周狂卷5000万粉丝,刘畊宏背后的推手做了什么?

    揭秘刘畊宏爆火的背后。 ...

  7. 从2009到2019,这十年发生了什么?

    在下一个十年,寻找到新常态下,属于自己的意义。 ...

  8. 为什么员工不喜欢的主管,上面的高层喜欢?

    高层对中层的爱憎与基层的感受是相对独立的。 ...

  9. 救命。地铁上互撩是什么新型相亲啊?

    airdrop,我们姑且称它为,手机时代人们自制的漂流瓶。 ...

  10. 两周狂卷5000万粉丝,刘畊宏背后的推手做了什么?|36氪专访

    36氪专访了无忧传媒CEO雷彬艺,试图还原这场出圈事件的始末。 ...